2.少年立志 朱熹很早就开始立志。在他八九岁的时候,私塾老师在教《孝经》之前,他就自己先看了一遍,并且在上面写了“不若是,非人也”,就是说要按照《孝经》上讲的来做人。他读《孟子》时,“未尝不慨然奋发,以为为学须如此做工夫”。十三四岁再次读《孟子》,读到“圣人与我同类者”时,“喜不可言”,立志要达到圣人的境界。 3.发奋读书 朱松在朱熹14岁时去世,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好友刘子羽和三君子。刘子羽让朱熹到弟弟刘子翚办的私塾里读书。刘子羽是当地很有地位的官绅,他为朱熹母子提供了很好的住宿。朱熹在私塾里发奋读书,也吃了很多苦。他说“初看子夏‘先传后倦’一章,凡三四夜,穷究到明,彻夜闻杜鹃声”,就是说,他在看《论语》里讲子夏的那一章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有三四夜不睡觉,穷究到天亮。他这种学习的自觉,是他自知资质鲁钝而自觉奋发努力的结果。因此,他18岁就通过了建州乡试,19岁中了进士。可以说,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君子很出色地完成了朋友的嘱咐,为朱熹提供了很好的教育与指导,再加上朱熹自己的努力,因此他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 4.心好为己 朱熹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授自己二程的《论语》说,灌输二程的道学思想,还给他讲了很多古代重要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为说古今成败兴亡大致,慨然久之”,这些讲解和感慨都对朱熹产生了一种感染。朱松死前把朱熹托付给三君子,三君子和朱松是志趣相投的人,他们倾心于二程之学。其中,刘勉之曾跟随二程的大弟子杨时学习,可以说是二程洛学的传承人,朱熹跟随刘勉之学习,这样算起来,朱熹就是杨时的再传弟子了。所以朱熹很早就倾心于洛学,道学、理学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朱熹自己概括为四个字:“为己之学”。 《论语》中讲“古之学者为己”,二程也特别强调这个观点,就是要正确确立学习的概念,学习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充实、思想的提升。朱熹说自己“少而鲁钝,百事不及人,独幸稍知有意于古人为己之学,而求之不得其要”,虽然自己百事不如人,但是知道并且倾心于古人的为己之学,说明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树立了正确的学术观。这是朱熹早年的思想历程很重要的基础,有了基础和方向,再加上自己“心窃好之”,才能真正走上理学的轨道。 5.受学延平 虽然父亲很早就给朱熹指明了方向,但他后来在跟三君子学习时,因为年轻人求知欲强,什么都希望学习,所以三君子好佛的思想也影响了朱熹。朱熹在刘子翚的私塾读书时,刘子翚经常带他到武夷山上去学习。刘子翚交往了几个僧人,朱熹很好奇就和他们聊天。僧人看朱熹挺会问问题的,就说别看你年纪小,还是懂得一点昭昭灵灵的禅的。昭昭灵灵表示一种心的昭明灵觉的状态。获得赞许后,朱熹自己也开始留意佛学。据说朱熹18岁去赶考,临走时刘子翚检查他的行李,看到他带的书就是一本《大慧语录》。《大慧语录》是禅僧大慧宗杲的语录,这说明他曾想追求一个昭昭灵灵的禅。其实朱熹不仅学习佛教的东西,道教的书也看。19岁中进士后,他去闽北拜访一位有名的道士,道士还送了书给他。 他的思想真正完全转到理学是从24岁时开始的。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促使他转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