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武夷>
《中国作家》:五夫镇,半亩方塘活水来
2019-01-30 09:14:58  来源:武夷微发布  责任编辑:王俊杰  


自14岁定居崇安县五夫后,至64岁迁居建阳考亭的五十年间,武夷山几为他的“后花园”,少年时期常随其师刘子翚前往武夷山讲读,入仕后的四十余年中,除去异地为官七载和各地论道外,其余时间多在武夷山。


朱熹是个好导游,他生前写下《怀潭溪旧居》《名堂室记》等诗文,详细介绍在紫阳楼寓居的周遭环境。“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东迁缪,惫卧西窗日满川。” 朱熹义父刘子羽(1086~1146)的刘氏庄园在屏山下,他将庄园前一座五开间旧楼修葺,让朱熹母子安生。


朱熹与“湖湘学派”重要人物、岳麓书院主持张栻的密切关系,和义父刘子羽同张浚的关系密切相关。刘子羽是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南宋初年的官员、将领,以抗金知名。刘子羽与张浚是同僚,又都是力主抗金。张浚宣抚川陕时,刘子羽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绍兴四年(1132),刘子羽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一起被罢官,责为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绍兴六年(1134),张浚还朝,刘子羽又被起用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刘子羽因为不与独相专权的秦桧为伍,绍兴十二年(1140年)又被罢官,提举太平观。刘子羽隐居故乡五夫里后,兴办学馆,抚养教育少年朱熹,又建紫阳楼,作为朱熹起居、修学之所。


刘子羽绍兴十六年(1146)病逝,朱熹将他的悲恸写入两首挽诗:“天界经纶业,家传忠文心,谋谟经国远,勋烈到人深,廊庙风云断,江湖岁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久矣身无用,前思愿莫偿。岂期今老大,复此重悲伤。泪向遗书尽,心随宿草荒。诸君那不死,恸绝鬓成霜!”淳熙五年(1178),朱熹受刘子羽之子彭城侯刘珙的委托,又撰写了“刘公神道碑文”,至今尚存,紫阳楼里也有复制品。


穿越田畴,是连片的荷塘,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枯荷林立,落满了天光与云影,我试图寻找“半亩方塘”的源头活水。


潭溪只是一条小溪,桥也小巧。过桥就见立着石碑“朱熹故居紫阳楼旧址”,朱熹当年的紫阳楼早已毁于元代的兵燹中。石碑后面是乱石筑就的高高屋基与石阶,被一片参天古木半包围着,圈定了南宋时代的气场。在古树的缝隙间,透出青砖素瓦来,就是重修的紫阳楼。


紫阳楼隐匿于屏山脚下,一楹两进,仿宋建筑,歇山顶闽北民居风格。“绕舍扶疏千个竹”,在紫阳楼门前的竹影,朱熹先生坐在那里,打着手势,在招呼客人,还是与生徒布道解惑?


朱熹很有先见地在《名堂室记》详细记载了紫阳楼的厅堂斋轩,一层为紫阳书堂,韦斋、礼斋、晦堂、敬斋和义斋,大致依照记中布局。朱熹奉母而居,常在义斋“暇日默坐读书”。 左厢还有小花圃和蒙轩,让四方求学者栖息。朱熹的高徒蔡元定、黄干、欧阳光祖、祝穆等都曾先后求学并下榻于此轩。朱熹的三个儿子朱塾、朱埜、朱在,也曾苦读于紫阳楼,俱各成名。

1  2  3  4  5  6  7  8  9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