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
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新闻>
厦门:碧海银滩释放生态红利
2024-02-22 09:20:1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30多年探索实践,厦门通过修复海洋生态,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引领产、城、海高质量发展

碧海银滩释放生态红利

东南网2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林闻)

厦门的美,美在何处?

一环数片,众星拱月。从高空俯瞰,厦门岛被一众海湾包围,这里是一座独特的海湾城市。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这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日厦门之美,并非浑然天成。“得天独厚”又“得海独厚”的厦门,也经历了过度开发后的生态恶化之痛。

在开发与保护之间,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摆在了厦门人面前。

面对考题,厦门以“高水平生态修复促进高质量发展”作答。30多年探索实践,厦门通过修复海洋生态,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不仅让市民有了更强的亲海幸福感,也以城市空间提升引领产、城、海高质量发展。

碧海银滩如何释放生态红利?近日,记者深入调研采访,试图从“厦门实践”中找到答案。

美丽姑娘,穿上了海的华衣

筼筜湖风光旖旎,白鹭翩跹;五缘湾海天一色,美不胜收;杏林湾飞鸟云集,形成以生态运动为主题的滨水休闲带;马銮湾风景亮丽,打造了“万株凤凰木、千米花廊、百景共赏、十里花道”的湾岸线……

一湾一策,因地制宜。漫步厦门,西海域、五缘湾、环东海域、杏林湾、马銮湾,环绕厦门的海湾被装点得“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里,藏着怡人的美景。

厦门虽然是海滨城市,但厦门岛以158平方公里的面积承载了全市近一半人口。航运、养殖、旅游等各种用海矛盾突出。长期以来,“地少人多”的市情,决定了厦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

有人形容厦门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却穿了一身破旧的衣裳。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1988年筼筜湖综合整治为起点,厦门累计投入1056亿元,旨在修复海洋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湾型城市。

晓风易使花容改,一座座“绿色桂冠”开始花落厦门——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底,厦门东南部海域、鼓浪屿、筼筜湖分别获评国家美丽海湾、和美海岛、美丽河湖。

环东海域是厦门最大内湾,湾内“海天一色”。在对环东海域进行生态修复上,厦门综合考虑海域清淤与岸线的整治与利用,实施了滩涂景观改造、红树林种植、沿岸观景平台与活动广场设置等,使沿岸滩涂清淤与景观建设、岸线利用与城市生活更为紧密地有机结合,实现城市景观、生态、旅游、经济的和谐统一。

在厦门打造的50多公里环东浪漫线上,美峰生态公园、官浔公园、禹州湿地、古城湿地等生态景观如珍珠般被串联起来,相映成趣,它被评为“2021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路线”。

厦门市同安区委常委、同安新城指挥部负责人郭三温介绍,这条路线上的专业马拉松赛道,平时不走机动车,而是用于市民的休闲、娱乐、锻炼,现每年游客约40万人次,高峰期最高一天达到10万人次。

“高水平的生态修复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同安新城指挥部负责人郭三温说,得益于整个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新城片区已经成为同安乃至厦门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增长极。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碧海银滩也是无价之宝。漫步厦门海岸线,海风清冽沁人心脾,这座美丽海湾的生态之美尽收眼底。

鹭岛百姓,有了“城市会客厅”

鹭岛妆成,最有获得感的是百姓。

清风习习,鸟鸣啾啾,晨雾还未散尽,筼筜湖和前来晨练的市民一道醒来。陈亚进几乎每天都会搭十几分钟的公交车,来到筼筜湖边转一转。从教师岗位退休之后,他有了一个新身份——筼筜湖“市民湖长”。

“过去,由于沿湖污水、生活垃圾等随意倾倒,整个湖面变成臭水沟,鱼虾绝迹。”回忆起过去的筼筜湖,陈亚进不禁感慨。

生态环境日益向好,陈亚进的感受最深。在每天的巡湖工作中,陈亚进乐此不疲地向大家宣传筼筜湖的保护工作,“好的生态让市民来共享,就是最大的民生实事”。

提起“城市会客厅”,大部分厦门人都会给出两个答案,一个是市中心的筼筜湖,另一个便是厦门岛东北部的五缘湾。

最初,曾是晒盐场、养殖场、垃圾场的五缘湾土地,计划收储作为建设用地。厦门市政府充分征求并采纳专家意见,及时调整五缘湾片区开发利用规划,放弃当时十分火热的房地产开发,保留了湾内89公顷原生湿地。

一块“建设用地”长出“生态客厅”,乍一听出人意料,细一想又是情理之中,一取一舍之间可以窥见一个城市的远见与决心。

“如今的五缘湾湿地公园是厦门最大的湿地生态公园之一,仅土地价值就比生态修复前增长8倍多,远超当时舍弃的填湾开发方案价值。”厦门市湖里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王达表示,五缘湾已成为集湿地、海湾、珍稀动植物等多种自然资源于一身的亲海休闲生态空间,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来到这里观鸟赏鱼,体验游艇冲浪,周末还会举办音乐节、艺术展,给民众带来丰富的休闲选择。

“20多年前,这里还是厦门人不愿意居住的‘烂海滩’。现在,我家就住在美丽的湿地公园边上。”厦门湖里区居民黄晓红说,“这里的水越来越清,环境也越来越靓,可以看到黑天鹅和各种飞鸟,每天空余时间来公园走走,幸福感简直爆棚!”

杏林湾,是飞鸟的天堂,也是自行车爱好者的“打卡地”。

厦门市集美区自行车协会会长陈明福,是杏林湾的常客。厦门市在杏林湾打造了全长约26公里自行车道,其中一段,是全省唯一的海上自行车道。

骑行道全长2.6公里,横跨碧波之上,从高空俯瞰,宛如一条红色飘带。骑行其中,一侧是现代化的商务高楼,另一侧则是与闽南红砖相互映衬的嘉庚风格建筑,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还时常有飞鸟相伴。“这里吸引了很多骑友慕名而来,惬意是我们骑行时的最深切感受。”陈明福说。

环境更优,海湾更美,生态改善带来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但内核始终如一——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海洋是这个城市的母亲,我们就是要把最好的滨海土地留给人民、留给文化,因为保护海洋就是造福于民。”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潘世建表示。

野生动物,有了安全栖息地

人海共生,得福的不仅是人,还有野生动物。

红树林根系紧密,有保护岸线的作用,被称为“海岸卫士、消浪先锋”。

厦门下潭尾,曾经拥有一片原生红树林。但由于盲目围海、无序养殖,当时下潭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对海域生态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的原生红树林一度消失殆尽。

“过去,人来了都会被海水的臭味熏走。”回忆20多年前的下潭尾,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卢昌义至今还记得自己背着投影仪和白被单,去村中宣传红树林保护知识的场景。

2005年,在厦门市政府的委托下,厦门大学红树林科研团队开始在下潭尾种植试验林。

海上造林,听着像是天方夜谭。为了让红树林重新“扎根”,卢昌义发明了“筷子苗”专利技术,成功将幼苗成活率提升到90%以上。消失20多年后,近85公顷红树林在此“重现”。

数据显示,通过生态修复,公园内的鱼类、贝类、虾蟹类和多毛类均显著增加,生物量分别较公园建设前提高2.99倍、4.76倍、1.19倍和2.8倍。

截至2023年底,厦门全市已成规模的红树林共有173.9公顷,分布在筼筜湖、鳌冠海域、环东海域等地。

一到冬季,杏林湾湖面水鸟云集,场景蔚为壮观。但在21世纪初,因长期围湾造田、过度水产养殖,杏林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一度难觅候鸟踪影。

2010年,集美新城启动建设。新城通过构建75万平方米鸟类栖息地,营造大面积鸟类集中活动空间,为夏候鸟及冬候鸟等鸟类提供栖息环境,为鱼类提供多种植物性、动物性食物资源及产卵场地。

2012年,当地观鸟协会发现,此前在厦门消失144年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紫水鸡重现身影。如今,水面开阔的杏林湾,已成为重要的生态湿地和鸟类栖息繁衍基地。据统计,目前湾区内共有鸟类14目38科9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有4种。

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厦门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流传着“海豚救渔姑”的美丽传说。

“海上活动、海洋开发,包括排污、养殖、捕捞都对白海豚的生境有影响。”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调研员辛建军介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厦门海域的白海豚非常多,随处可见。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明显减少了,很多专家市民呼吁要保护中华白海豚。”

2000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对厦门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作出重要批示。2002年,习近平在厦门调研时强调“要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切实保护好白鹭、白海豚等珍稀濒危物种”。

随后,厦门建立了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中华白海豚、文昌鱼和白鹭等加以保护。“现在20多年过去了,每一年政府都对白海豚基地进行投入,包括海洋生态的修复、增殖放流、海岸工程的监管、网箱的整治、清淤、海堤开口等。现在整个白海豚的生境比以前有明显改善。”辛建军表示。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种群数量,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加到现今的80多头,厦门成为全国唯一在城区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厦门是目前已知的栗喉蜂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在全球纬度最北的繁殖、栖息地。2011年,厦门市政府划定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其中五缘湾湿地片区37公顷为觅食地、城区3公顷为繁殖地。

这40公顷当时如果用于地产开发,土地价值高达30亿元。保护珍稀特种,厦门决心改变土地用途,建立了这个号称最小的保护区,才有了栗喉蜂虎宝贵的栖息地,这为厦门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抹上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红树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动反映了“厦门实践”实现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厦门珍稀物种保护成效,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海洋保护地项目向全球推介的典型。

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就是持续治水、治山、治海、治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今的厦门,生态之美正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生态红利正在百姓的赞许声中彰显。


相关阅读
    [更多]武夷资讯
    [更多]专题报道
    [更多]一带一路
    [更多]清新武夷
    [更多]魅力武夷